自行车上的低碳生活
  • 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华社区有着这样一位大姐,她叫刘丽,在社区民生服务站工作,坚持骑了15年的自行车。李嘉楠 摄
  • 见到刘大姐的时候,她正为“爱车”精心地清洗保养,边擦边跟记者聊着,“这几天总下雨,车身沾了许多泥,得给它好好擦擦”。纪剑桥 摄
  • 刘大姐正在擦自行车。金燕 摄
  • 刘大姐家住市劳动局附近,每天要花20分钟骑车上下班,“我从小就骑自行车,参加工作之后,更是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如今已经与自行车走过了15个年头,期间换过3辆自行车。”刘大姐告诉记者。金燕 摄
  • “以前,大家都骑车,一到下班的时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到家了,特别开心。从2000年的时候,突然感觉马路上的汽车明显增多”,刘大姐回忆到。李嘉楠 摄
  • 然而,刘大姐却依然坚持骑自行车。“我每天早上要是坐车来单位上班,从我家到这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或者倒车,或者下车后再步行,前后加起来要半个多小时。然而如果骑自行车上班,这一路是畅通无阻,即便堵车的环境,我也能在车水马龙间穿梭自如,不超过20分钟便顺利到达单位,既锻炼了身体,又节约了时间,一举两得。”刘大姐为记者算了笔“经济账”。纪剑桥 摄
  • 骑自行车为刘大姐带来了节省时间、低碳环保、锻炼身体等诸多益处,还为刘大姐的工作打开了一扇窗。刘大姐在社区主要负责计生、网格化等工作,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拿着许多资料走街窜巷地到居民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因为经常要穿胡同,走走停停,如果开着车,体积大,还不灵活。北山街道特意为每个社区配备了自行车和电动车,方便了社区工作人员联系辖区居民。金鑫 摄
  • 有了便民自行车,刘大姐的工作顿时轻松了许多。她每天骑着便民自行车,及时与居民进行沟通,居民有什么困难找到社区,刘大姐也会骑着自行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社区有了自行车,我们与群众的关系更近了,许多居民也受我们的影响,买了自行车,在休息日的时候,与家人一同骑车上街,很惬意”,刘大姐说。金鑫 摄
  • 社区也有许多钟情于自行车的居民。金燕 摄
  • 自行车俨然成为了居民平时出行的最便利的交通工具。金燕 摄
  • 骑了这么多年自行车,赶上雨雪天,不冷吗?”记者问到。“都已经习惯了,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儿不适应,但做什么时候都有个适应的过程。我儿子有时候劝我别骑车了,工作一天也挺累的,坐车边休息着回家多好。我知道儿子是在心疼我,但我不想放弃,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穿梭自如,无拘无束。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凉凉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感觉很舒服。”刘大姐为记者讲述着她的自行车情怀。金燕 摄
  • 在刘大姐的带动下,刘大姐15岁的儿子也喜欢上了骑自行车。在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刘大姐一家三口会骑着自行车逛街,或者来一个短途旅行。“我们全家都很享受走走停停,随心所欲的感觉。”刘大姐说。金燕 摄
  • “我很怀念从前大家都有自行车的那个年代,那时候,人与人的联系坦诚紧密,笑容阳光灿烂。不知从何起,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行人的步伐变得匆忙。我希望能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偶尔停下匆匆的步伐,骑上自行车,感受最原始的风的速度,呼吸最纯净的大自然的空气,给心灵洗洗澡。”刘大姐深情地说。 金燕 摄
  • 采访到最后,正值午休,刘大姐和同事一起推着车,从单位走出来,她们开心地笑着,笑声如银铃般清脆。记者在镜头中,看着她们,仿佛回到了朴实无华的那个年代、那年岁月。金燕 摄
  • 回程的途中,记者站在了城市的街路旁,车水马龙间,偶尔有几位骑着自行车穿行而过的市民。记者相信,像刘大姐这样“自行车上的低碳生活”,将会在城市间悄然兴起,因为它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金燕 摄
  • 采访间,记者看到了一个温馨的画面:一位市民载着自己的爱犬,推着自行车在等待红绿灯。金燕 摄
  • 城市主干道上的自行车道清晰可辨。  金燕  摄
  • 选择“低碳”出行的市民 金鑫 摄
  • 选择“低碳”出行的市民 金燕 摄
  • 选择“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摄
  • 选择“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摄
  • 选择“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摄
  • 选择“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摄
  • 选择“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