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3.6万亩水稻机械化收割 确保颗粒归仓
延吉新闻网10月17日讯(记者 李玲 李雨锡 杨婷婷)眼下,延吉市3.6万亩水稻进入全面收割期。广大农户抢抓晴好天气,在田间忙着机械化收割,确保水稻颗粒归仓。
10月13日上午,在朝阳川镇八道村集中连片的稻田里,4台收割机正在作业。这些作业机械来自鼎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为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八道村于2017年成立延吉市鼎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民”模式,由企业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给合作社成员带来成本的压缩、种植的便利、收入的提高,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也为打造“田园综合体”奠定了基础。
“我们合作社目前有水田地260公顷,从春耕到秋收已经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今年种植的品种主要是吉宏6号和其他小粒香系列,今年的产量大概每公顷6500到7000公斤。”延吉市鼎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永春说。
该合作社承包的稻田,有一部分是高标准农田,其余是连片规模种植,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方永春说,受近期降雨影响,水稻出现倒伏情况,影响了收割速度,预计将用15到20天的时间完成收割。
每年秋收时,延吉市农机技术人员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机械收割指导和农机维修工作。延吉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站长莫峰说:“今年的秋收高峰期马上就到了,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如果遇到机具检修或者故障,请先切断动力,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进行检修,严禁酒后驾驶拖拉机和水稻收割机,严禁用拖拉机违法载人,时刻把安全放在心上,保证今年的秋收作业任务顺利完成。”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吉市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10年前,全市水稻收割机保有量只有十几台,机械化水平仅为10%左右。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从育秧、插秧到收获基本上靠人工完成,农民的劳动强度很大。如今,更多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管理模式出现在农田里,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依托农机购置补贴,延吉市水稻收割机保有量逐年增加,截止到今年接近120台,机械化水平由原来的10%增长到近100%。”延吉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站长莫峰说。
记者从延吉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全市水田耕作面积3.6万多亩,80%以上集中在朝阳川镇。水稻机械收割从10月12日开始,预计10月31日结束。预计今年水稻产量可达3100万余斤。

10月13日上午,在朝阳川镇八道村集中连片的稻田里,4台收割机正在作业。这些作业机械来自鼎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为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八道村于2017年成立延吉市鼎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民”模式,由企业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给合作社成员带来成本的压缩、种植的便利、收入的提高,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也为打造“田园综合体”奠定了基础。

“我们合作社目前有水田地260公顷,从春耕到秋收已经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今年种植的品种主要是吉宏6号和其他小粒香系列,今年的产量大概每公顷6500到7000公斤。”延吉市鼎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永春说。
该合作社承包的稻田,有一部分是高标准农田,其余是连片规模种植,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方永春说,受近期降雨影响,水稻出现倒伏情况,影响了收割速度,预计将用15到20天的时间完成收割。

每年秋收时,延吉市农机技术人员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机械收割指导和农机维修工作。延吉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站长莫峰说:“今年的秋收高峰期马上就到了,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如果遇到机具检修或者故障,请先切断动力,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进行检修,严禁酒后驾驶拖拉机和水稻收割机,严禁用拖拉机违法载人,时刻把安全放在心上,保证今年的秋收作业任务顺利完成。”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吉市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10年前,全市水稻收割机保有量只有十几台,机械化水平仅为10%左右。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从育秧、插秧到收获基本上靠人工完成,农民的劳动强度很大。如今,更多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管理模式出现在农田里,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依托农机购置补贴,延吉市水稻收割机保有量逐年增加,截止到今年接近120台,机械化水平由原来的10%增长到近100%。”延吉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站长莫峰说。
记者从延吉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全市水田耕作面积3.6万多亩,80%以上集中在朝阳川镇。水稻机械收割从10月12日开始,预计10月31日结束。预计今年水稻产量可达3100万余斤。
【责编 王春荣】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