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延吉】朝鲜族的传统婚礼民俗
结婚习俗会随着文化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正是因为这个缘由,结婚习俗相比较起来变得更有特色。那么,朝鲜族传统婚礼又是怎样呢?
朝鲜族传统婚礼,分为议婚、大礼、后礼三大阶段。议婚相当于现在的订婚。订婚时要对照男女两个人的生辰八字,谓之“合宫”,对照结果不犯克,就可以成婚。在朝鲜族传统婚俗中“大礼”和“后礼”为主要两部分,“大礼”有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三个部分,要在新娘家举办,同时也称做醮礼。“后礼”为“幣帛礼”,要在新郎家举办。
大礼:
在举行醮礼之前,首先进行的奠雁礼。新郎到达新娘家向新娘的母亲献上大雁(木质),象征白头偕老,终身不变,是对婚姻的郑重承诺,新娘母亲接过大雁,则意味着接纳了女婿。奠雁礼的寓意即在于此。

夫妻二人拜父母

朝鲜族传统婚礼接亲

朝鲜族传统婚礼接亲
举行雁礼时,在院子里陈放交拜桌,在一张长方形高腿桌上的中间陈放一对活鸡(一公一母)和一碗红枣、一碗栗子。桌面两端各放一个花瓶,一个花瓶里插松树枝,另一个花瓶里插入竹子。青松与绿竹的上端用几道红蓝色彩线相连。醮礼在一名司仪的主持下进行,新郎和伴郎站在交拜桌东侧,新娘和伴娘站在交拜桌的西侧。新郎身着纱帽官带(朝鲜族王朝时期的官服),新娘身穿阔衣,头戴族头里。新娘先向新郎跪拜一次,新郎答谢一次,互行大礼,并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约。新郎新娘要像大雁一样尊重礼仪,一旦约定爱情,就要永远遵守。这便是交拜礼,婚礼仪式的第二个程序。
合卺(jǐn)礼是婚礼仪式的第三个程序,由伴娘将红线、蓝线编织在一起放到松树和竹叶上面,象征着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随后新郎新娘用一分为二的葫芦瓢饮合欢酒,象征新郎和新娘从此成为一体,要同心同德地开创幸福生活。

双方父母向特制的绸缎上抛大枣 祝新人早生贵子

新郎喂新娘吃鸡蛋 祈求多子多福
婚礼结束,新郎走进新房接受“大桌”(婚席)。上炕前,先站在外屋地往炕里用力推动木雁。在“大桌”上摆满各种美味佳肴,最显眼的是嘴叼红辣椒昂首而卧的一只整公鸡。“大桌”上摆放酒食之后,新娘家的人先给新郎递“单子”。所谓“单子”是写有简单诗句的纸条,要求新郎赋诗和对,借以试探新郎的聪明才学。如果新郎和对不了,也可由“上宾(由父亲或叔父担任)”和对。
吃“大桌”上的菜肴之前,新郎先提出把每样菜都拣出一些敬赠给自己的父母和近亲,谓之“打奉送包”。之后,新郎同陪坐的人一起共餐“大桌”的菜肴。除“大桌”外,还要给新郎另上一个饭桌。新郎的饭碗里有3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新郎不可全吃,须留1-2个给新娘吃。当新娘在新郎家接受“大桌”后吃饭时,亦如此。到夜晚入洞房时,把“大桌”上的果品菜肴拣出1-2样给新郎新娘吃夜宵,之后便共枕入睡。
后礼:
幣帛礼是婚礼仪式的第四个程序。在新娘家举行婚礼仪式后的第三天,新郎新娘要回到新郎家,同时备上为新郎家准备的相应礼品。长辈接受大礼后,新郎父亲要对新郎新娘送上祝福的语言,随后新郎父母向新娘扔大枣和栗子,寓意其早生贵子,子孙满堂。至此,婚事才算完全结束。
朝鲜族传统婚礼,分为议婚、大礼、后礼三大阶段。议婚相当于现在的订婚。订婚时要对照男女两个人的生辰八字,谓之“合宫”,对照结果不犯克,就可以成婚。在朝鲜族传统婚俗中“大礼”和“后礼”为主要两部分,“大礼”有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三个部分,要在新娘家举办,同时也称做醮礼。“后礼”为“幣帛礼”,要在新郎家举办。
大礼:
在举行醮礼之前,首先进行的奠雁礼。新郎到达新娘家向新娘的母亲献上大雁(木质),象征白头偕老,终身不变,是对婚姻的郑重承诺,新娘母亲接过大雁,则意味着接纳了女婿。奠雁礼的寓意即在于此。

夫妻二人拜父母

朝鲜族传统婚礼接亲

朝鲜族传统婚礼接亲
合卺(jǐn)礼是婚礼仪式的第三个程序,由伴娘将红线、蓝线编织在一起放到松树和竹叶上面,象征着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随后新郎新娘用一分为二的葫芦瓢饮合欢酒,象征新郎和新娘从此成为一体,要同心同德地开创幸福生活。

双方父母向特制的绸缎上抛大枣 祝新人早生贵子

新郎喂新娘吃鸡蛋 祈求多子多福
吃“大桌”上的菜肴之前,新郎先提出把每样菜都拣出一些敬赠给自己的父母和近亲,谓之“打奉送包”。之后,新郎同陪坐的人一起共餐“大桌”的菜肴。除“大桌”外,还要给新郎另上一个饭桌。新郎的饭碗里有3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新郎不可全吃,须留1-2个给新娘吃。当新娘在新郎家接受“大桌”后吃饭时,亦如此。到夜晚入洞房时,把“大桌”上的果品菜肴拣出1-2样给新郎新娘吃夜宵,之后便共枕入睡。
后礼:
幣帛礼是婚礼仪式的第四个程序。在新娘家举行婚礼仪式后的第三天,新郎新娘要回到新郎家,同时备上为新郎家准备的相应礼品。长辈接受大礼后,新郎父亲要对新郎新娘送上祝福的语言,随后新郎父母向新娘扔大枣和栗子,寓意其早生贵子,子孙满堂。至此,婚事才算完全结束。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