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延吉新闻 > 正文

【回眸高考40载】40年前的决策 改变了人生

2017-06-05  标签:年前 人生  来源:延吉新闻网  作者:季芳旭 王晓彤
  40年前,有570万人怀揣积压了十年的大学梦走进考场,拿起笔,在试卷纸上书写自己的理想,竞争那不到30万个上大学的机会。

  40年过去了,当初的有志青年们,经过岁月打磨,人生的洗礼,都已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能够拥有今天的“精彩”,他们说,是知识改变了命运,是1977年的高考,给予了他们新生。

  1977年,20岁的林宪在朝阳川镇朝阳公社太平九队下乡。得知恢复高考这一政策,林宪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自己终于有了出路,或许可以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紧张的是当时的林宪信心不足,该怎么学?自己真的能考上吗?在这种心态下,林宪还是卯足了劲,准备三个月的时间突击备战高考。

  “白天晚上都得干活,只能晚上抽时间看书、学习。”林宪回忆,当时,每天晚上都是“挑灯夜读”,为了考上学校有个出路,真就是寒窗苦读。功夫不负苦心人,林宪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延边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龙井市三高中当上了一名体育教师。

  如今,40年过去了,已经60岁的林宪深有感慨,是恢复高考的政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林宪说,知识改变命运,现在回忆起来,也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还有十几天年满60周岁的赵福才,马上就要从延边州教育学院正式退休。1977年对他来说,是不一样的一年,因为正是恢复高考的这次机遇,让他走出了农村,人生有了转折。

  1975年,高中毕业的赵福才返回老家延吉县朝阳川东城村(现龙井市)。因家境贫寒,没有好出路的赵福才只能回家务农。“本来想去当兵,但体检二审不合格。”赵福才说,本以为可以通过当兵改变人生轨迹,但因身体素质并不是很好,他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由于身体瘦弱,体力也不如常年务农的人,赵福才兼职生产队的会计一职,后期,他又在村里的小学当了老师。可自己毕竟是读过书的人,赵福才的内心还是无法接受自己就这样回到农村,一辈子碌碌无为。赵福才想出人头地,走出农村,过更好的生活。

  1977年夏天,邓小平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策。得知此消息的赵福才倍感激动,因为沉积在心底的梦,燃起了希望。

  没有指导老师,没有复习材料,一切都靠自己。赵福才摸索着去复习,他还跑到离家12公里外的中学去旁听,在几个月的努力后,1977年11月,赵福才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并且考上了当年的延边师范学院筹备处英语系(现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于1980年1月毕业,顺利分配到延边二中任英语教师。

  赵福才后期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脱产学习两年,成功拿到本科毕业证,1988年还有幸到美国交流学习一年。1995年,赵福才又被调到延边教育学院工作,至今在教育领域已经工作了37年。

  赵福才说,还有十几天就要退休,回首这40年的过往,是高考,是知识改变了他的人生,如果没有1977年的恢复高考,今天的自己也许依旧蜷缩在农村的小学,日复一日地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

  2017年的高考即将到来,在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日子里,赵福才说,希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莘莘学子们都能考出好成绩,考入理想学府,用知识书写璀璨人生。

  【编后语】又是一年高考时。2017年,延吉市将有3000余名考生奔赴3个考点的100余个考场,为了心中理想,挥毫泼墨。在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本网预祝全市所有考生都能金榜题名。



【责编    王春荣】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