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延吉新闻 > 正文

【老物件•忆家事】“话匣子”里品味流金岁月

2017-02-27  标签: 来源:延吉新闻网  作者:黄丽华
  一个老物件,一段老故事。时光流逝,却留下了老物件作为岁月的见证,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更是一个人一生最珍贵的回忆。即日起,《延吉新闻网》开设【老物件•忆家事】专栏,与延吉的居民一起回忆家中的老物件所给他们带来的难忘记忆。


陪伴马吉元40年的老伙计 黄丽华 摄

  时光荏苒,往事难以重演,然而见证时代变迁的老物件却不难寻,比如一台老式收音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是家里最珍贵也可能是唯一的家用电器,那个从早说到晚的“话匣子”,如今好似一个大型的U盘,封存如金的岁月,待主人唤醒脑海深处的美好记忆。

  今年71岁的马吉元家中就有这么一台收音机,安然地摆放在卧房的书柜里。它已经跟随马吉元一家40个年头,看着子女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看着这个小家人丁兴旺,越加富裕幸福。

  马吉元将收音机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拿出来搬到了客厅的茶几上,时隔多年重新连上电源,收音机里又一次传出声音,虽然夹杂噪音,仍可以清楚地听到正在播放一条药品广告。收音机呈深棕色,正面画着菊花图案,红色的“红波”商标格外显眼。机身一尘不染,几乎没有划痕,显然被精心呵护,伴着收音机沙沙的杂音,马吉元忆起往事……


马吉元翻看旧照片回忆往事 黄丽华 摄

  1964年,17岁的马吉元离安徽老家来到吉林市参军,1970年被分配到延吉野战部队,1973年在延吉成家。1978年转业前夕,马吉元和战友去了一趟上海,收音机就是千里迢迢从那里捧回来的。

  马吉元说:“那时候买东西,除了有钱还必须凭票。收音机又很紧俏,好在战友在上海有认识人,给弄来一张,这才买到了这台收音机。”“记得收音机是60多块钱买的,当时我是连级干部,一个月工资60元,但那个时候地方普遍工资水平在二十几元每个月,收音机可是贵重物品。”

  当时马吉元与妻子和女儿一起居住在老丈人家中,二十多平方米的平方,虽然拥挤却也温馨。马吉元回忆道:“回到家,老人和妻子都高兴极了。当初结婚的时候,就准备了一块手表,买了一筐苹果梨,一家人吃吃,就过上了日子。这可是结婚5年来添置的第一个家电。”邻居们听说马吉元带来个这么稀罕的东西,纷纷到家里来看热闹,围坐在一起听收音机的场景历历在目。

  那时候,一台收音机成为一家甚至邻里唯一的文化生活。平日里通过收音机了解新闻,听听评书、收听体育比赛和少儿节目。星期天马吉元就会将收音机声音调大,打开窗户,坐在院子里一边劈柴火、洗衣服一边与隔壁邻居听着收音机唠唠嗑。日子虽苦,却别有一番滋味儿。“不像现在,都住进了楼房,一个个格子将邻里人情完全切开,就算是一家人,也难得能围在一起看个节目,通常都是自顾自地捧着手机,头也不抬,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温情了。”马吉元略带失意地说。

  马吉元老伴儿告诉记者:“他是个怀旧的人,这台收音机更是他的宝贝,我家女婿就看好这个,跟他要好几回,老头子就是不给,说除了这个,别的随便拿。”

  一台老收音机,一个老物件儿,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已经不单纯的是一个物品,它成为马吉元的一个老伙伴,不离不弃,一起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过往,虽苦犹甜,充满激情。

  收音机又一次被稳稳地摆安放于书柜里,欣然见证一家人越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