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延吉新闻 > 正文

【老物件·忆家事】手摇“洋针” 缝补美好生活

2017-02-16  标签:手摇 家事 美好生活  来源:延吉新闻网  作者:季芳旭
  一个老物件,一段老故事。时光流逝,却留下了老物件作为岁月的见证,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更是一个人一生最珍贵的回忆。即日起,《延吉新闻网》开设【老物件·忆家事】专栏,与延吉的居民一起回忆家中的老物件所给他们带来的难忘记忆。

  邴建臣今年60岁,他的老家在延吉市小营镇果树农场。从部队复员后,邴建臣一直在延吉生活,如今已有40年。现在家里的老房子已经无人居住,兄弟姐妹也都陆续搬到了城里,91岁的老母亲也被他们接到了城里照料。

  在邴建臣家的老房子里,至今还保存着伴随老母亲一辈子的手摇式缝纫机。他说,家里的这台缝纫机,比自己年龄都要大,那是17岁的母亲1944年嫁到邴家时,父亲在集市上买来的二手缝纫机,算起来,这台缝纫机在邴家已经有73年了。


邴建臣家中的“洋针”——手摇式缝纫机
 
  “当年土话管这叫‘洋针’,意思就是洋人使的针”,邴建臣说,打他记事起,母亲就用这台“洋针”,给他们八个兄弟姐妹做衣服、补衣服、做鞋面和被褥等。

  邴建臣说,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苦,他是家里的老小,总是捡哥哥姐姐们的旧衣服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邴建臣回忆道,母亲既要干农活,还要做家务,她总是在夜深时点着煤油灯,给一家十来口人缝缝补补。每年冬天农闲时,也没见母亲闲着,她买来新的布匹,给一家人做几件新衣裳,有时候得熬上几天,才能赶出来。“我刚上学那会,穿着我母亲给我改的姐姐的花衣服,到现在同学们还总拿这事开玩笑。”邴建臣笑着说。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脚踏式缝纫机得到了普及,邴建臣和兄弟姐妹们想给母亲也换一台,这样不仅用着方便,也想让母亲享受一下新鲜物件儿。可母亲坚持要用自己这台“洋针”,她说还是手摇的用着顺手。就这样,邴建臣的母亲一直用着父亲给她买的手摇式缝纫机,为8个儿女们做了不知多少件衣服,缝了多少次衣角,把孩子们都抚养成人。

  1984年,邴建臣结婚时,除了“三转一响”(三转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指收音机)外,母亲还特意给他做了两床被褥,用得还是她那台手摇式缝纫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当看到这台手摇缝纫机,邴建臣眼前总会浮现母亲年轻时,给一家人洗衣做饭的场景。母亲含辛茹苦,把兄弟姐妹们抚养成人,如今她已经91岁,邴建臣希望母亲平平安安,兄弟姐妹们能在有限的时光里,多尽孝,让老母亲安享晚年。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