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延吉】扒一扒朝鲜族的上元节
再过两天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朝鲜族又称上元节。汉族过元宵节讲究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那么,朝鲜族又是怎样过上元节的呢?

米酒 杨婷婷 摄

五谷饭 图片源自网络
朝鲜族过上元节,有喝“聪耳酒”,吃“药饭”或“五谷饭”的习俗。正月十五早晨,首先要空腹喝聪耳酒,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聪耳酒”,为的是让人耳聪目明,喜讯常闻。“药饭”,是在糯米饭即将做熟时,加上大枣、柿饼、松仁、栗仁、蜂蜜、地瓜,以慢火焖熟后食用。俗谚说:“正月十五吃药饭,治病健身又消难”。因“药饭”原料贵不易凑齐,后以“五谷饭”代替。“五谷饭”由糯米、大黄米、大米、小米、饭豆做成,意在盼望五谷丰登。
上元节也是朝鲜族活动内容最多的一个节日。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开展的活动有“五谷祭”“石战”“拔河”“火炬战”“踏桥”“踩地神”“迎月”“烧月亮房”“祭月”,以及放风筝、跳跳板、下棋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习俗已基本消失,只有少数流传至今。
放风筝

放风筝 图片源自网络
正月十五,孩子们通常会放风筝玩,与平时的风筝不同,风筝上写上“厄鸢”或“厄”、“送厄”、“送厄迎福”等词。快到傍晚时,孩子们剪断或烧断风筝绳,任其飘向远方,谓之“放飞”,这个游戏叫作“放驱散厄运风筝”,意思是说过去的厄运随断线的风筝离自己远去,好运即将来临。
迎月、烧月亮房

烧月亮房 徐东旭 摄
朝鲜族过上元节,起源于古代朝鲜族对月亮的崇拜。因为,在以农业为本的农耕社会,月亮是丰饶和生命的象征,尤其是正月十五的月亮是新年的第一个圆月亮,最亮、最圆。所以,把正月十五叫“大十五”。
傍晚,人们选一块宽敞的场地,立上几根木杆,绑成圆锥形支架,再把一捆捆松树绑在支架上,称作“月亮房”。当一轮金黄色圆月冉冉升起时,就高喊“看见月亮了,看见月亮了!”此时,守候在“月亮房”周围的人们,立刻将“月亮房”点燃,并围着熊熊烈火边赏月、边欢乐,意思是陈旧不好的月亮已经烧掉,升起来的是崭新的好月亮。
踏桥
正月十五晚上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往返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小朋友将写满祝福的祈福签挂在祈福树上 徐东旭 摄

上元节猜灯谜活动 李军广 摄

上元节民俗活动 金燕 摄

上元节市民表演象帽舞 李军广 摄;单

延吉市朝鲜族上元节平鼓表演 李军广 摄

延吉市朝鲜族上元节掷柶游戏 李军广 摄

米酒 杨婷婷 摄

五谷饭 图片源自网络
朝鲜族过上元节,有喝“聪耳酒”,吃“药饭”或“五谷饭”的习俗。正月十五早晨,首先要空腹喝聪耳酒,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聪耳酒”,为的是让人耳聪目明,喜讯常闻。“药饭”,是在糯米饭即将做熟时,加上大枣、柿饼、松仁、栗仁、蜂蜜、地瓜,以慢火焖熟后食用。俗谚说:“正月十五吃药饭,治病健身又消难”。因“药饭”原料贵不易凑齐,后以“五谷饭”代替。“五谷饭”由糯米、大黄米、大米、小米、饭豆做成,意在盼望五谷丰登。
上元节也是朝鲜族活动内容最多的一个节日。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开展的活动有“五谷祭”“石战”“拔河”“火炬战”“踏桥”“踩地神”“迎月”“烧月亮房”“祭月”,以及放风筝、跳跳板、下棋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习俗已基本消失,只有少数流传至今。
放风筝

放风筝 图片源自网络
正月十五,孩子们通常会放风筝玩,与平时的风筝不同,风筝上写上“厄鸢”或“厄”、“送厄”、“送厄迎福”等词。快到傍晚时,孩子们剪断或烧断风筝绳,任其飘向远方,谓之“放飞”,这个游戏叫作“放驱散厄运风筝”,意思是说过去的厄运随断线的风筝离自己远去,好运即将来临。
迎月、烧月亮房

烧月亮房 徐东旭 摄
朝鲜族过上元节,起源于古代朝鲜族对月亮的崇拜。因为,在以农业为本的农耕社会,月亮是丰饶和生命的象征,尤其是正月十五的月亮是新年的第一个圆月亮,最亮、最圆。所以,把正月十五叫“大十五”。
傍晚,人们选一块宽敞的场地,立上几根木杆,绑成圆锥形支架,再把一捆捆松树绑在支架上,称作“月亮房”。当一轮金黄色圆月冉冉升起时,就高喊“看见月亮了,看见月亮了!”此时,守候在“月亮房”周围的人们,立刻将“月亮房”点燃,并围着熊熊烈火边赏月、边欢乐,意思是陈旧不好的月亮已经烧掉,升起来的是崭新的好月亮。
踏桥
正月十五晚上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往返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小朋友将写满祝福的祈福签挂在祈福树上 徐东旭 摄

上元节猜灯谜活动 李军广 摄

上元节民俗活动 金燕 摄

上元节市民表演象帽舞 李军广 摄;单

延吉市朝鲜族上元节平鼓表演 李军广 摄

延吉市朝鲜族上元节掷柶游戏 李军广 摄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