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人物】朱伟欣:延吉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曾几何时,这首《爱的奉献》不仅唱响于中华大地,也唤醒了无数人的爱心。
如今,在延吉市有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爱的奉献》,挽救了千里之外的白血病患者,让陌生变得有联系,让生命之花再次怒放。
她叫朱伟欣,今年30岁,是延吉市朝阳川镇幼儿园的一名保育员,她也是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
采集造血干细胞 跨越2000多公里挽救生命
2015年11月23日8时,随着病房内的血细胞分离机发出微微的响声,那些原本盘绕在机器上透明的胶管,渐渐地被鲜红的血液填满。此时,病房里只剩下朱伟欣、医护人员,还有那台正在工作的机器。

朱伟欣竖起拇指,鼓励受捐者勇敢战胜疾病 杨东山 摄

吉林省红十字会秘书长于立敏为朱伟欣颁发荣誉证书 杨东山 摄

市红十字会负责人看望朱伟欣,并为其送去慰问金 杨东山 摄
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的朱伟欣,看着原本空空的造血干细胞袋子慢慢鼓起,她欣慰的笑了,“现在挺好的,身体没有不良反应。”她还安慰大家,“不疼,就像献血一样”。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的朱伟欣看起来很平静,其实她比任何人都着急,生怕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采集造血干细胞不能准时完成。
12时许,2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顺利采集完毕,走下病床的朱伟欣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相隔千里,但是希望他接受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早日康复,撑起他家庭的一片天,希望好人一生平安!”朱伟欣微笑着说。

冰冷的仪器流淌着爱心的血液 杨东山 摄

由于捐赠时间长,朱伟欣的脸有些发麻,朋友正在抚摸她的脸部 杨东山 摄
据了解,受捐者是一位38岁的白血病患者。目前,该患者已经住进了江苏省苏州市一家医院的无菌舱里。这也意味着,该患者身体已经停止造血,只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才能获得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重建,才能获得“重生”。
为了最快地将造血干细胞送到苏州,中华骨髓库吉林省红十字会吉林分库副主任于力将亲自负责护送,他说:“我已经订好了下午14时30分飞往上海的航班,再由上海前往苏州,最迟19时就能将造血干细胞送到医院。”
12时30分许,于力将采集完毕的造血干细胞血袋立刻放入保温箱内,提起皮箱,立即向楼外跑去,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长春龙嘉机场。
19时许,于力将救命的200毫升造血干细胞安安全全地交到苏州某医院的医护人员手中,完成了护送的使命。接下来,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将等待“重生”。
当听到安全送达造血干细胞的消息时,朱伟欣感觉特别欣慰。从起初的配型成功到走进医院进行捐赠,前后5个多月的时间里,朱伟欣经历了太多太多,而在这其中,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是她一直不断前行的动力。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她更加坚强
2015年8月,当朱伟欣得知自己配型成功后,她觉得像中了大奖一样,异常兴奋,但当她想到家人的态度时,又感觉到很茫然,不知该怎么跟家人说,怕家人不支持。

一袋造血干细胞包含了朱伟欣所有的祝福,她希望于力一切顺利 杨东山 摄

于力将造血干细胞存放于保温箱中 杨东山 摄
朱伟欣将配型成功的消息试探性地告诉了她的丈夫由庆明,希望得到丈夫的支持,而丈夫的态度着实让朱伟欣感到吃惊。由庆明说,作为丈夫,他支持爱人的想法,但让他不放心的是,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否对身体有危害。后来,由庆明通过上网查询大量资料,并询问医院朋友,发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并无影响时,他便和朱伟欣一起给母亲讲解,希望得到母亲的同意。
朱伟欣的母亲没有反对,反而更加支持她。在朱伟欣住院期间,为了不让朱伟欣担心,母亲主动担负起照顾孩子的任务。朱伟欣说:“正是因为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才让她放心前来捐赠。”
刘虹是朱伟欣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当得知朱伟欣配型成功后,她便提出要陪姐姐前往医院。刘虹说:“两个本来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因为造血干细胞,而联系到一起,是一种缘分,希望姐姐把身体养好,能够顺利帮助白血病患者度过难关。”
11月18日,朱伟欣在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最后准备。
把身体养好 让患者尽早脱离苦海
11月19日,朱伟欣住院的第二天,开始注射动员剂。
据于力介绍,志愿者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前几天会打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通过动员剂释放到外周血中。于力说:“人体对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半个月到一个月,捐献者身体可完全恢复健康。”
“打动员剂的时候,身体会稍微有些反应,但是对于挽救一个生命来说,这些不算什么,能救人一命是件好事,我会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让患者尽早脱离苦海。”朱伟欣坚定地说。
打动员剂的4天时间里,朱伟欣每天保持锻炼,按时起居,合理饮食。11月22日,当记者再次见到朱伟欣时,感觉她比之前更加有精神头,她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当被问到是否会有所顾虑的时候,朱伟欣说的最多的就是“义无反顾”。从她笃定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她一定要帮助这位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挽救生命。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件普通事而已”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件普通事而已。”朱伟欣说,等儿子长大了,希望她可以成为儿子的榜样。同时,她也希望受捐者能够将爱心传递下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华丽的语言,却让人记忆深刻。

一个背影的背后是所有人的期盼,期盼着白血病患者早日康复 杨东山 摄
平凡中彰显伟大。据了解,朱伟欣是延吉市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延边州第3例,是全国第5289例。
“你是大家的榜样,你的善举让患者获得了新生。”吉林省红十字会秘书长于立敏为朱伟欣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向社会呼吁,希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行列中来,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弥足珍贵。造血干细胞捐赠者将爱心的血液无私地捐献给那些因病而焦灼等待的人们,为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他们高尚的行为,让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让《爱的奉献》再次响彻祖国大地。
【责编 王春荣】
如今,在延吉市有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爱的奉献》,挽救了千里之外的白血病患者,让陌生变得有联系,让生命之花再次怒放。
她叫朱伟欣,今年30岁,是延吉市朝阳川镇幼儿园的一名保育员,她也是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
采集造血干细胞 跨越2000多公里挽救生命
2015年11月23日8时,随着病房内的血细胞分离机发出微微的响声,那些原本盘绕在机器上透明的胶管,渐渐地被鲜红的血液填满。此时,病房里只剩下朱伟欣、医护人员,还有那台正在工作的机器。

朱伟欣竖起拇指,鼓励受捐者勇敢战胜疾病 杨东山 摄

吉林省红十字会秘书长于立敏为朱伟欣颁发荣誉证书 杨东山 摄

市红十字会负责人看望朱伟欣,并为其送去慰问金 杨东山 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的朱伟欣看起来很平静,其实她比任何人都着急,生怕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采集造血干细胞不能准时完成。
12时许,2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顺利采集完毕,走下病床的朱伟欣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相隔千里,但是希望他接受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早日康复,撑起他家庭的一片天,希望好人一生平安!”朱伟欣微笑着说。

冰冷的仪器流淌着爱心的血液 杨东山 摄

由于捐赠时间长,朱伟欣的脸有些发麻,朋友正在抚摸她的脸部 杨东山 摄
为了最快地将造血干细胞送到苏州,中华骨髓库吉林省红十字会吉林分库副主任于力将亲自负责护送,他说:“我已经订好了下午14时30分飞往上海的航班,再由上海前往苏州,最迟19时就能将造血干细胞送到医院。”
12时30分许,于力将采集完毕的造血干细胞血袋立刻放入保温箱内,提起皮箱,立即向楼外跑去,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长春龙嘉机场。
19时许,于力将救命的200毫升造血干细胞安安全全地交到苏州某医院的医护人员手中,完成了护送的使命。接下来,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将等待“重生”。
当听到安全送达造血干细胞的消息时,朱伟欣感觉特别欣慰。从起初的配型成功到走进医院进行捐赠,前后5个多月的时间里,朱伟欣经历了太多太多,而在这其中,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是她一直不断前行的动力。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她更加坚强
2015年8月,当朱伟欣得知自己配型成功后,她觉得像中了大奖一样,异常兴奋,但当她想到家人的态度时,又感觉到很茫然,不知该怎么跟家人说,怕家人不支持。

一袋造血干细胞包含了朱伟欣所有的祝福,她希望于力一切顺利 杨东山 摄

于力将造血干细胞存放于保温箱中 杨东山 摄
朱伟欣的母亲没有反对,反而更加支持她。在朱伟欣住院期间,为了不让朱伟欣担心,母亲主动担负起照顾孩子的任务。朱伟欣说:“正是因为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才让她放心前来捐赠。”
刘虹是朱伟欣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当得知朱伟欣配型成功后,她便提出要陪姐姐前往医院。刘虹说:“两个本来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因为造血干细胞,而联系到一起,是一种缘分,希望姐姐把身体养好,能够顺利帮助白血病患者度过难关。”
11月18日,朱伟欣在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最后准备。
把身体养好 让患者尽早脱离苦海
11月19日,朱伟欣住院的第二天,开始注射动员剂。
据于力介绍,志愿者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前几天会打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通过动员剂释放到外周血中。于力说:“人体对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半个月到一个月,捐献者身体可完全恢复健康。”
“打动员剂的时候,身体会稍微有些反应,但是对于挽救一个生命来说,这些不算什么,能救人一命是件好事,我会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让患者尽早脱离苦海。”朱伟欣坚定地说。
打动员剂的4天时间里,朱伟欣每天保持锻炼,按时起居,合理饮食。11月22日,当记者再次见到朱伟欣时,感觉她比之前更加有精神头,她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当被问到是否会有所顾虑的时候,朱伟欣说的最多的就是“义无反顾”。从她笃定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她一定要帮助这位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挽救生命。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件普通事而已”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件普通事而已。”朱伟欣说,等儿子长大了,希望她可以成为儿子的榜样。同时,她也希望受捐者能够将爱心传递下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华丽的语言,却让人记忆深刻。

一个背影的背后是所有人的期盼,期盼着白血病患者早日康复 杨东山 摄
“你是大家的榜样,你的善举让患者获得了新生。”吉林省红十字会秘书长于立敏为朱伟欣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向社会呼吁,希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行列中来,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弥足珍贵。造血干细胞捐赠者将爱心的血液无私地捐献给那些因病而焦灼等待的人们,为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他们高尚的行为,让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让《爱的奉献》再次响彻祖国大地。
【责编 王春荣】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