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机场通航30年为地方带来超百亿经济效益
延吉新闻网8月31日讯(记者 杨婷婷)2015年8月29日,是延吉民航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通航30周年纪念日。当日,延吉民航通过“通航30周年图片实物展”和“未来发展研讨会”两项活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延吉机场候机楼全景

建站老员工代表以及各单位负责人一同参观图片实物展 杨婷婷 摄

建站老员工代表以及各单位负责人一同参观图片实物展 杨婷婷 摄

通航30周年图片实物展 杨婷婷 摄
30年前的8月29日,安-24型客机首航延吉-沈阳航线,由此拉开了延吉民航的发展史。从开航初期的一个简易候机板房发展到2万余平米的候机楼;从最初的一条航线、一种机型、一个航班,发展到如今开通21条国内外航线,保障10余种机型,日高峰起降55架次,具备24小时不间断保障能力;从1985年旅客吞吐量1108人次增长到2015年将实现旅客吞吐量139万人次。延吉机场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繁荣延边社会经济的“硬件”,开边通海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5年民航延吉站工作制服 杨婷婷 摄

1986年7月,延吉机场首次开通延吉-北京航线,图为旅客登机场景

开通延吉-海参崴、延吉-郑州-重庆等航线

旅客在候机楼办理登记手续、提取托运行李等场景
当日上午9时许,建站老员工代表、1985年首航采访记者和空军飞行团、空军场站负责人,以及延边州口岸办、延边州旅游局、延吉市旅游局等单位负责人一同进入延吉机场候机楼参观图片实物展。昔日的老站照片勾起老员工们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分。

原航站副站长杨福顺接受记者采访 杨婷婷 摄
原航站副站长杨福顺是延吉民航元老级人物,自1985年建站就在这里工作。如今,已有25年没有回到延吉的杨福顺再次回到这里,感叹多年来民航发生的巨大变化。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航通航典礼现场

延吉机场候机楼商业资源一景

延吉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庆典仪式现场

延吉机场扩建工程奠基石 杨婷婷 摄
回忆当初,杨福顺说建站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候机室,他们只好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候机板房,工作人员也没有办公地点,于是找了一个破旧的塔台,简单装修一下变成了办公室。令杨福顺印象最深的事情是遇到雨雪天气,“有一次屋外下大雨,屋里跟着下小雨,我们只能打着伞、穿着雨衣工作。而在冬天遇到下雪时,屋里又没有暖气,报务员都是戴手套工作,指挥调度室也是在屋里穿着皮大衣。即使如此,我们也保证了飞机的安全。”

未来发展研讨会 杨婷婷 摄

与会嘉宾观看延吉机场30周年纪录片 杨婷婷 摄
一代又一代民航人,实实在在的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研讨会上,与会嘉宾观看了延吉机场30周年纪录片,并纷纷发言为延吉机场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与会嘉宾纷纷发言为延吉机场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杨婷婷 摄

与会嘉宾纷纷发言为延吉机场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杨婷婷 摄
根据国际机场协会研究报告成果,民航产业投入和产出比例为1:8,每100万旅客可为地方创造7.8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从1985年8月29日开航至今年年底,延吉机场累计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459万人次,为地方创造约114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另据国际机场协会经济学报告显示,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为当地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500个,带来间接就业岗位17500个,因此机场今年为地方创造直接就业岗位3500个,带来间接就业岗位24500个。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延吉机场候机楼全景

建站老员工代表以及各单位负责人一同参观图片实物展 杨婷婷 摄

建站老员工代表以及各单位负责人一同参观图片实物展 杨婷婷 摄

通航30周年图片实物展 杨婷婷 摄

1985年民航延吉站工作制服 杨婷婷 摄

1986年7月,延吉机场首次开通延吉-北京航线,图为旅客登机场景

开通延吉-海参崴、延吉-郑州-重庆等航线

旅客在候机楼办理登记手续、提取托运行李等场景

原航站副站长杨福顺接受记者采访 杨婷婷 摄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航通航典礼现场

延吉机场候机楼商业资源一景

延吉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庆典仪式现场

延吉机场扩建工程奠基石 杨婷婷 摄

未来发展研讨会 杨婷婷 摄

与会嘉宾观看延吉机场30周年纪录片 杨婷婷 摄

与会嘉宾纷纷发言为延吉机场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杨婷婷 摄

与会嘉宾纷纷发言为延吉机场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杨婷婷 摄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