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延吉新闻 > 正文

金贞宪——变废为宝 古稀老人巧手打造精彩世界

2015-04-10  标签:古稀 变废为宝 巧手  来源:延吉新闻网  作者:刘鑫
    空饮料瓶、空酒瓶、装修边角料、冰棍棒、一次性筷子等在大多数人眼中的是废弃物,可对于72岁的金贞宪来说确都是实实在在的宝贝。通过他的手,这些废弃物就像学会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变成天池大桥、朝鲜族民房、古代战船、鸟巢、高铁等多种多样的精致手工艺品,陈列在寻常百姓家。

    与变废为宝的手工艺品结缘


金贞宪与记者座谈 刘鑫 摄
 
    金贞宪曾是一位军医,转业后在地方医院做骨科医生。退休后,闲不下来的金贞宪来到延吉市新兴街道民和社区负责宣传工作,发挥老党员的余光、余热。社区的工作并不比作骨科医生轻松,可金贞宪却在深入群众、服务民生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战场。


金贞宪的工具箱里装满了他的宝贝 刘鑫 摄影
 
    念于社区工作者的艰辛,社区大家庭的温馨,一个制作社区模型的念头闯入金贞宪的脑海。经历过军旅生涯的金贞宪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想到便动手去做。于是,他捡来孙子丢掉的冰棍棒,用心剪裁,精心拼装,耗费了20多天时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我们的家。


金贞宪和他的最得意的作品 刘鑫 摄
 
    金贞宪将“我们的家”送到社区,作为自己给社区的礼物,寄予自己对社区大家庭的款款深情。居民和同事见到他的作品后赞叹连连。


精致的手工艺品 刘鑫 摄


可以动的鼓风机 刘鑫 摄

 
    谈及第一次接触手工艺品制作时遇到的困难,金贞宪说:“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最难的就是设计方面,不过都能克服。毕竟我以前是做医生的,动手术和做木匠活差不多,都手巧,触类旁通。”说着,金贞宪自己笑了起来。

    十年坚持不懈 制作几百件作品

    自打2005年制作了第一件手工艺品以来,他对变废为宝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家中没了原材料,金贞宪便走出家门“淘宝”,还不够时就自己吃冰棍,然后用剩余的冰棍棒制作一个个心爱的小物件。金贞宪笑称:“同龄人中,我应该是吃冰棍最多的人了。”


金贞宪和他的天池大桥 刘鑫 摄
 
    2012年是延边州建州60周年,多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小生活在延边的金贞宪也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他萌发了用废弃物制成工艺品,记录下城市的变迁。


别无二致的天池大桥 刘鑫 摄
 
    在金贞宪眼中,延吉城市最大的亮点就是天池大桥,于是,他用废弃的日光灯座、口服液吸管、棉签、电线、彩色灯带、胶合板等材料,用半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个微型天池大桥,桥上斜拉锁整齐排列,桥面也是车来车往,栩栩如生。


金贞宪手工打造的小汽车 刘鑫 摄
 
    曾经在北京、上海等地坐过高铁的金贞宪在乘坐后就回家制作了高铁模型,如今,吉珲高铁开通在即,金贞宪止不住兴奋:“盼了这么久,终于梦想成真了。”


金贞宪打造的高铁模型 刘鑫 摄
 
    十年时间,金贞宪制作了四、五百个手工艺品,除了留在家中的六十多件,其余的都被他送了出去。他说,从没想过通过这些手工艺品牟利,有人喜欢就是对他的认可,送一些又何妨。

    用手工艺品传承民俗文化

    如今,金贞宪的创作目标由一些延吉市的地标建筑改为传统的民俗建筑,由静止的小物件改为会动的民俗活动场景,“朝鲜族妇女磨黄豆”就是他最喜爱的一件作品。


屋内亮灯的民房 刘鑫 摄


民房内精致的设计 刘鑫 摄


民房内精致的设计 刘鑫 摄

 
    打开“朝鲜族妇女磨黄豆”的开关,就看到一位身着朝鲜族民俗服饰的妇女坐在朝鲜族土炕上,转动面前的石磨磨豆腐,真实再现朝鲜民族传统生活习俗。金贞宪说:“现在的孩子们知道豆腐,却不知道豆腐是怎么来的,我想通过一些会动的手工艺品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历史,不要忘记朝鲜族的这些传统习俗,把这些传承下去。”


金贞宪家中所剩不多的手工艺品 刘鑫 摄


精美的瓶中世界 刘鑫 摄


精美的瓶中世界 刘鑫 摄

 
    金贞宪还制作了朝鲜族长鼓、朝鲜族民房等一系列具有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懂得生活,让朝鲜族的传统传承发扬光大。


鸟巢 刘鑫 摄


松塔也可以是制作手工艺品的原材料 刘鑫 摄


战船 刘鑫 摄


自制挂饰 刘鑫 摄

 
    离开金贞宪的家中,老人精神矍铄的样子和他那些废弃物变换为的手工艺品还存留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感动于老人的精神,感动于老人的执着,感动于他在用亲身行动践行着环保的理念,感动于老人在古稀之年还默默的为一个民族的发展而后传承做着贡献。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