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4】靓丽新农村 幸福新农民
【开栏语】2014,渐行渐远。回望这一年,延吉市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频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城乡建设阔步迈进,社会事业齐头并进,改善民生与时俱进。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回望2014”专栏,让我们共同翻阅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年度答卷”,聆听城市发展的铿锵足音。
2014年,延吉市新农村建设精雕细琢,一串串数字,是最朴实的答卷:
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484万元,完成2000套大型科学储粮仓建设;
完成58个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和534户农村危房、25.3公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
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6022公顷,创建粮油高产单独示范片3个;
积极发展绿色水稻、万亩蔬菜园、花卉种植、现代畜牧养殖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263元;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专业农场发展到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7家。
“新农村” : 靓丽整洁 舒适宜居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延吉市朝阳川镇柳新村,青的瓦、白的墙、绿色的栅栏,一幢幢收拾得干净利索的农家小院,在晨曦中静默,一条条平整笔直的小径延伸向远处……

朝阳川镇柳新村泥草房改造后的村貌 金洪石 摄
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这生动的一幕就出现在延吉市朝阳川镇柳新村。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破旧、随时会坍塌的泥草房。
村民许松玉原来住着不到50平方米的泥草房,厕所是自搭的简易式,出村的路也都是泥土路,到了夜晚四下漆黑一片,一般没有急事村民几乎都不出门。“房子太老了,墙壁、房顶都是缝儿,一下雨就会漏水,老修也修不好,住着真是怕的不行。”居住条件差到“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配套的健身设施 于佩瑶 摄

装饰一新的新房 于佩瑶 摄
为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居住条件,朝阳川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农村危房改造的大好时机,向上积极争取了“光彩行”“新居工程”等资金。许松玉家和几户村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就告别了摇摇晃晃的泥草房,搬进了新家。许松玉仔细算了一下,包括装修、家具、家电和房屋补贴款,自己只掏了4万多元。
为进一步切实改善柳新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由朝阳川镇政府总投资325万元的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同步进行。
柳新村的“新农村”只是延吉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14年,延吉市完成58个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和534户农村危房、25.3公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九龙村等4个村被评为州级“魅力乡村”;三道湾镇通过国家级卫生镇复检,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朝阳川镇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镇。
“新政策”:2400多万资金惠农 2000套粮仓助农
多年来,受天气影响,农户收获的玉米水分偏高,普遍面临卖粮难、储粮难题。然而,延吉市朝阳川镇龙盛村农民的玉米不仅卖得好,还总能卖上了价。

钢架结构的储粮仓
原来,龙盛村几乎家家都有钢架结构的储粮仓。这种钢架结构的储粮仓与以前的木架结构储粮仓相比,能自然通风,降水防霉,鸡啄不出,鼠咬不到,安装快捷,装粮出粮方便。可使玉米损耗由过去的11.77%降至2%以内,粮价好的时候,每仓可为农民增收2000元左右。农户建一套储粮仓,国家、省、县市都有补贴。
为了给农民增收,近年来,延吉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大力推行科学储粮仓库建设。仅去年一年,就建设了大型科学储粮仓2000套。
与此同时,延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48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53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945万元;争取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资金1632万元;争取农机购置补贴460万元;争取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专项补助资金132万元;争取粮油高产创建48万元;争取良种补贴257万元;争取水稻高光效补助资金30万元。
“新农业”:特色产业集群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9月,延边进入了辣椒收获季节,同时也是辣椒晾晒和加工的最好时机,但居民传统的辣椒日晒方式,会受到苍蝇叮食不卫生、下雨和阴天发霉而腐烂、日晒颜色不均匀等困扰,严重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辣椒烘烤房 小营镇供图

烘干设备 小营镇供图
为了解决好干椒生产技术难题,促进辣椒产业增效增收,延吉市小营镇新农村投资115万元,于2014年8月建成占地2400平方米的辣椒集中烘烤基地,其中包括39个总计1500多平方米的烘烤房,以及1000平方米的晾晒棚。辣椒烘烤基地对鲜椒进行烤房干品烘烤和辣椒面等加工,产品从颜色、营养、卫生等方面与传统日晒方式加工的产品,具有无可比拟的质量优势,并且不受天气限制、加工速度快,深受农民和消费者的喜爱。
新农村主任兼辣椒合作社理事长的张传立说:“以往农民种植辣椒原产品直接销售,受季节限制,并且卖不上好价钱,如果将辣椒烘烤加工成干品,产值收入将增加一倍。村里及合作社今后将在辣椒种植品种、技术、地膜、化肥等方面给予农民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基地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更好地为农民增收而服务。”

山地辣椒种植基地 小营镇供图

山地辣椒 小营镇供图
此外,延吉市小营镇新农村辣椒合作社还发展低成本及独特的“延边山坡地膜辣椒”种植技术和产业,目前,山坡地膜辣椒种植面积达55公顷,产量达200万公斤。这不仅让农民富了起来,也成为了延边地区充分利用山区坡地优势发展高效农业的典范。
去年,延吉市积极发展绿色水稻、万亩蔬菜园、花卉种植、现代畜牧养殖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抓好万亩蔬菜基地和光荣花卉基地建设,万亩蔬菜基地已建设温室61栋、蔬菜大棚154栋,光荣花卉基地已建设500平方米的温室13栋、 1000平方米的温室3栋,柳新村已争取菜田资金2700万元,该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在朝阳村、勤劳村为重点创建了总面积为2000公顷的绿色水稻基地。
2014年,延吉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6022公顷,创建粮油高产单独示范片3个;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4家。积极推进发展专业农场试点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加快城镇化步伐。去年新增专业农场8家,专业农场数到达28家,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27家。
“新农民”:敢立潮头 引领农业时尚
新农村建设的土壤滋养着农村特色农业的广阔发展,也为“新农民”提供了偌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许多有志青年放弃城市走向农村,在广阔的“新农村”舞台上施展才能,发展特色农业。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准确把握时尚潮流,他们劳作田间地头,潜心钻研农业知识,他们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新农民”。
苗德军和孙克珏就是其中的一员。

草莓大棚 黄丽华 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采摘业市场前景可观。苗德军,正是瞅准了这样的机会,开始了他的创业路。苗德军原来是龙井市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2014年的一个偶然机会,让他了解到延吉“草莓采摘园”市场有空缺,他便毅然辞掉工作,开始学习大棚草莓种植技术,走上了他的创业路。虽然历经各种艰辛,但苗德军从未放弃,并在延吉市依兰镇政府的帮助下,在距离市区较近的大成村找到可供租赁的大棚。镇里还帮他协调银行提供融资贷款。经过4个月的精心田间管理,在2015年元旦,苗德军的草莓园正式开业了。

结伴而来采摘草莓的游客 黄丽华 摄
1月23日,记者来到依兰镇大成村,走进苗德军家的草莓大棚,他正在地里查看草莓生长情况。满眼的绿油油,大个儿成熟的草莓娇艳欲滴,正享受着下午的阳光。苗德军介绍,目前,他种植草莓的3个温室大棚,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由于去年12月气温骤降,温度过低,再加上经验不足,产量只够游客们前来采摘,还不足以大量供应市场。
“下一步,我会继续扩大草莓种植面积,种出更好的草莓,给陪我辛苦的家人更好的生活。”望着满地的果实,苗德军满眼期待,红彤彤的草莓带给他的是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80年代出生的孙克钰,本来是一名普通的农民。2006年,他被村里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定向培养的模式送入吉林北华大学园林系就读。两年的学习时间里,孙克钰不负重望,2008年,他带着这些知识再次回到故乡,并利用家里的大棚,干起了玫瑰花种植。
选择种植玫瑰花,孙克钰是经过市场考察和园林种植技术分析的。他说,种植玫瑰花,可以降低延吉市场上玫瑰花成本,延长花期。下定决心后孙克钰首次开始尝试种植玫瑰花,200平米的大棚,2000株玫瑰花苗,总投资3000元。
虽然在创业过程中,孙克钰屡遭波折,但是作为依兰镇种玫瑰花第一人,孙克钰却毅然坚守,不断扩大生产规模。2009年,在他的带领下,同村的 5户村民也开始种起了玫瑰花。有了扎实的种花技术,再加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孙克钰的生产效益年年翻番。
随着玫瑰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孙克钰成立了延吉市平安村玫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15户村民入社,生产规模也扩大到了20万平方米,几乎占领了延吉市当地玫瑰花种植的市场。
孙克钰作为带领乡亲致富的总舵头,不断研究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花卉品种和种植规模。经过仔细琢磨,2011年,孙克钰扩大了玫瑰园的种植种类,开始发展花卉种苗、蔬菜种苗栽培。
“现在合作社做大了,生产模式渐渐稳定下来,我就想着能继续做点什么,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孙克钰望着租借到的土地左右思量着,经过反复琢磨,又经过共青团延吉市委、依兰镇团委的批准与帮扶,孙克钰决定创建依兰镇团委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做起“克钰家庭小农场”。
孙克钰说,现在城市里久居的人特别渴望一份田园生活,希望能吃到自己亲手播种的蔬菜。2014年,孙克钰租借到8000平米3年没有播种过的土地,小农场不为盈利,只为摸索出一条新型农村城市合作化之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圆城市人一个“种田梦”。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苗德军和孙克珏这样的“新农民”扎根“新农村”,引领农业向新型转变,带领更多农民走向科技兴农和致富之路,据了解,2014年,延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263元,增长10%。
2014年,延吉市新农村建设精雕细琢,一串串数字,是最朴实的答卷:
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484万元,完成2000套大型科学储粮仓建设;
完成58个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和534户农村危房、25.3公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
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6022公顷,创建粮油高产单独示范片3个;
积极发展绿色水稻、万亩蔬菜园、花卉种植、现代畜牧养殖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263元;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专业农场发展到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7家。
“新农村” : 靓丽整洁 舒适宜居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延吉市朝阳川镇柳新村,青的瓦、白的墙、绿色的栅栏,一幢幢收拾得干净利索的农家小院,在晨曦中静默,一条条平整笔直的小径延伸向远处……

朝阳川镇柳新村泥草房改造后的村貌 金洪石 摄
村民许松玉原来住着不到50平方米的泥草房,厕所是自搭的简易式,出村的路也都是泥土路,到了夜晚四下漆黑一片,一般没有急事村民几乎都不出门。“房子太老了,墙壁、房顶都是缝儿,一下雨就会漏水,老修也修不好,住着真是怕的不行。”居住条件差到“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配套的健身设施 于佩瑶 摄

装饰一新的新房 于佩瑶 摄
为进一步切实改善柳新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由朝阳川镇政府总投资325万元的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同步进行。
柳新村的“新农村”只是延吉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14年,延吉市完成58个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和534户农村危房、25.3公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九龙村等4个村被评为州级“魅力乡村”;三道湾镇通过国家级卫生镇复检,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朝阳川镇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镇。
“新政策”:2400多万资金惠农 2000套粮仓助农
多年来,受天气影响,农户收获的玉米水分偏高,普遍面临卖粮难、储粮难题。然而,延吉市朝阳川镇龙盛村农民的玉米不仅卖得好,还总能卖上了价。

钢架结构的储粮仓
为了给农民增收,近年来,延吉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大力推行科学储粮仓库建设。仅去年一年,就建设了大型科学储粮仓2000套。
与此同时,延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48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53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945万元;争取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资金1632万元;争取农机购置补贴460万元;争取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专项补助资金132万元;争取粮油高产创建48万元;争取良种补贴257万元;争取水稻高光效补助资金30万元。
“新农业”:特色产业集群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9月,延边进入了辣椒收获季节,同时也是辣椒晾晒和加工的最好时机,但居民传统的辣椒日晒方式,会受到苍蝇叮食不卫生、下雨和阴天发霉而腐烂、日晒颜色不均匀等困扰,严重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辣椒烘烤房 小营镇供图

烘干设备 小营镇供图
新农村主任兼辣椒合作社理事长的张传立说:“以往农民种植辣椒原产品直接销售,受季节限制,并且卖不上好价钱,如果将辣椒烘烤加工成干品,产值收入将增加一倍。村里及合作社今后将在辣椒种植品种、技术、地膜、化肥等方面给予农民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基地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更好地为农民增收而服务。”

山地辣椒种植基地 小营镇供图

山地辣椒 小营镇供图
去年,延吉市积极发展绿色水稻、万亩蔬菜园、花卉种植、现代畜牧养殖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抓好万亩蔬菜基地和光荣花卉基地建设,万亩蔬菜基地已建设温室61栋、蔬菜大棚154栋,光荣花卉基地已建设500平方米的温室13栋、 1000平方米的温室3栋,柳新村已争取菜田资金2700万元,该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在朝阳村、勤劳村为重点创建了总面积为2000公顷的绿色水稻基地。
2014年,延吉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6022公顷,创建粮油高产单独示范片3个;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4家。积极推进发展专业农场试点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加快城镇化步伐。去年新增专业农场8家,专业农场数到达28家,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27家。
“新农民”:敢立潮头 引领农业时尚
新农村建设的土壤滋养着农村特色农业的广阔发展,也为“新农民”提供了偌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许多有志青年放弃城市走向农村,在广阔的“新农村”舞台上施展才能,发展特色农业。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准确把握时尚潮流,他们劳作田间地头,潜心钻研农业知识,他们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新农民”。
苗德军和孙克珏就是其中的一员。

草莓大棚 黄丽华 摄

结伴而来采摘草莓的游客 黄丽华 摄
“下一步,我会继续扩大草莓种植面积,种出更好的草莓,给陪我辛苦的家人更好的生活。”望着满地的果实,苗德军满眼期待,红彤彤的草莓带给他的是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80年代出生的孙克钰,本来是一名普通的农民。2006年,他被村里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定向培养的模式送入吉林北华大学园林系就读。两年的学习时间里,孙克钰不负重望,2008年,他带着这些知识再次回到故乡,并利用家里的大棚,干起了玫瑰花种植。
选择种植玫瑰花,孙克钰是经过市场考察和园林种植技术分析的。他说,种植玫瑰花,可以降低延吉市场上玫瑰花成本,延长花期。下定决心后孙克钰首次开始尝试种植玫瑰花,200平米的大棚,2000株玫瑰花苗,总投资3000元。
虽然在创业过程中,孙克钰屡遭波折,但是作为依兰镇种玫瑰花第一人,孙克钰却毅然坚守,不断扩大生产规模。2009年,在他的带领下,同村的 5户村民也开始种起了玫瑰花。有了扎实的种花技术,再加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孙克钰的生产效益年年翻番。
随着玫瑰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孙克钰成立了延吉市平安村玫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15户村民入社,生产规模也扩大到了20万平方米,几乎占领了延吉市当地玫瑰花种植的市场。
孙克钰作为带领乡亲致富的总舵头,不断研究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花卉品种和种植规模。经过仔细琢磨,2011年,孙克钰扩大了玫瑰园的种植种类,开始发展花卉种苗、蔬菜种苗栽培。
“现在合作社做大了,生产模式渐渐稳定下来,我就想着能继续做点什么,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孙克钰望着租借到的土地左右思量着,经过反复琢磨,又经过共青团延吉市委、依兰镇团委的批准与帮扶,孙克钰决定创建依兰镇团委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做起“克钰家庭小农场”。
孙克钰说,现在城市里久居的人特别渴望一份田园生活,希望能吃到自己亲手播种的蔬菜。2014年,孙克钰租借到8000平米3年没有播种过的土地,小农场不为盈利,只为摸索出一条新型农村城市合作化之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圆城市人一个“种田梦”。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苗德军和孙克珏这样的“新农民”扎根“新农村”,引领农业向新型转变,带领更多农民走向科技兴农和致富之路,据了解,2014年,延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263元,增长10%。
【责编 王春荣 胡骁】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