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史话】延边朝鲜族近代教育的摇篮
【开栏语】被誉为北国明珠的延吉市,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以美丽繁华,和谐安详引人注目。可是当我们走进她那悠久的历史,寻找延吉人祖先留下的丰富遗产,我们惊讶地发现,神秘的原始部落曾在此繁衍生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座座烈士纪念碑记录了当年的战火纷飞……
倾城往事化作一缕云烟随历史飘散,但那散落在延吉周围的古代工程遗迹,却默默地见证这座城的沧桑与兴衰,在铺开的历史长卷中,向人们诉说着湮没在尘埃中的那段峥嵘岁月。
从即日起,延吉新闻网开设【延吉史话】专栏,细数那些年,发生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故事。
位于延吉市公园桥以西3.5公里处的村落便是拥有九十多户朝鲜族人口的卧龙洞。著名的卧龙洞昌东学院就曾坐落于此,这个在上世纪初在朝鲜族教育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学校,与龙井的明东学校一起被称为延边朝鲜族近代教育的摇篮。

师恩纪念碑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伸向延边。为了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延边朝鲜族中一批反日志士们在各处兴办私立学校,开展反日启蒙教育,进而发动大规模的反日斗争。1907年,由南性佑、李炳辉、吴祥根等反日志士倡导创办昌东学院,重点培养反日人才。当地人本就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因此对办学一事鼎力支持,并由崔炳奎等12人组成学校后援会,办起了“昌东书塾”。
1910年,学校设立了中学部,名称也改为昌东学院。吴祥根担任院长,南性佑、李炳辉任副院长。学院先后设立了圣教、修身、国语、作文、内外历史、算术、几何等28个学科,同时,为培养反日武装人才需要,还增设了军事训练课程,培养了许多抗日志士。到1925年为止,中学部毕业生达200多名。
1920年“庚申年大讨伐”时,大部分教师流亡外地,学校不得不停课。当时在学校担任庶务工作的金龙权和出纳金基延,保存了昌东学院友会的会费,于1935年9月,由该校出身的郑世焕等人在此地树立起了“师恩纪念碑”,以此表示对母校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教育之恩。

师恩纪念碑遗址
“师恩纪念碑”碑身高1.87米,树立在用水泥打成的地面上,水泥地面方3.6米,碑座为花岗岩质,长0.9米,宽0.59米,厚0.18米,碑额为尖脊屋顶式,宽0.85米,厚0.5米,高0.3米。碑面朝南,阴刻楷书“师恩纪念碑”。背面上半部阴刻“私立昌东中学院长吴祥根、李炳辉、南性佑”,下半部阴刻“师 辛鸿南 金钟万 洪祐晚 李镇镐 金履泽 宋昌禧 徐成 权文劲 昌东学院创立西纪一九零七年即我族移住间岛略四十经年初卧龙有志诸氏创办小学是本院之滥觞乎越三载诸师协力新设中学倾注心血教养吾辈不辞劳苦伟哉师恩美哉昌东凡由斯院出身二百余名不谖其功劳勒石以诵焉。”西侧竖刻“昌东学校院友会员一同谨立”,东侧竖刻“西经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下部刻立碑人姓名吴相仁等12人。
1933年,日本侵略者企图强占昌东学院校舍,进而镇压卧龙洞人民革命斗争。识破敌人阴谋诡计后,卧龙洞人民和昌东学院教员,在党的领导下烧掉了校舍。1935年,卧龙洞人民又重建昌东学校,向学生进行反日教育。
1945年8月18日,苏联红军进驻延吉,同年10月,在金明河等党员的主持下,组织同学会,兴办昌东学校,恢复和发展民族文化。1946年7月,在土改工作队的领导下,将昌东学校改为民主小学。
现今,原昌东学校(中学)遗址已成为居民住宅区,惟有《师恩纪念碑》在风雨中屹然矗立,以坚定的姿态向世人昭示着昌东学院创建者们开创延吉市朝鲜族近代教育先河的可贵精神。(付杨据《延吉文化之旅》《延吉市革命遗址遗迹汇编》整理)
【责编 王春荣 胡骁】
倾城往事化作一缕云烟随历史飘散,但那散落在延吉周围的古代工程遗迹,却默默地见证这座城的沧桑与兴衰,在铺开的历史长卷中,向人们诉说着湮没在尘埃中的那段峥嵘岁月。
从即日起,延吉新闻网开设【延吉史话】专栏,细数那些年,发生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故事。
位于延吉市公园桥以西3.5公里处的村落便是拥有九十多户朝鲜族人口的卧龙洞。著名的卧龙洞昌东学院就曾坐落于此,这个在上世纪初在朝鲜族教育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学校,与龙井的明东学校一起被称为延边朝鲜族近代教育的摇篮。

师恩纪念碑
1910年,学校设立了中学部,名称也改为昌东学院。吴祥根担任院长,南性佑、李炳辉任副院长。学院先后设立了圣教、修身、国语、作文、内外历史、算术、几何等28个学科,同时,为培养反日武装人才需要,还增设了军事训练课程,培养了许多抗日志士。到1925年为止,中学部毕业生达200多名。
1920年“庚申年大讨伐”时,大部分教师流亡外地,学校不得不停课。当时在学校担任庶务工作的金龙权和出纳金基延,保存了昌东学院友会的会费,于1935年9月,由该校出身的郑世焕等人在此地树立起了“师恩纪念碑”,以此表示对母校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教育之恩。

师恩纪念碑遗址
1933年,日本侵略者企图强占昌东学院校舍,进而镇压卧龙洞人民革命斗争。识破敌人阴谋诡计后,卧龙洞人民和昌东学院教员,在党的领导下烧掉了校舍。1935年,卧龙洞人民又重建昌东学校,向学生进行反日教育。
1945年8月18日,苏联红军进驻延吉,同年10月,在金明河等党员的主持下,组织同学会,兴办昌东学校,恢复和发展民族文化。1946年7月,在土改工作队的领导下,将昌东学校改为民主小学。
现今,原昌东学校(中学)遗址已成为居民住宅区,惟有《师恩纪念碑》在风雨中屹然矗立,以坚定的姿态向世人昭示着昌东学院创建者们开创延吉市朝鲜族近代教育先河的可贵精神。(付杨据《延吉文化之旅》《延吉市革命遗址遗迹汇编》整理)
【责编 王春荣 胡骁】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