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爱情 不同年代的情人节

浪漫玫瑰 浓浓爱意 季芳旭 摄
延吉新闻网2月13日讯(实习记者 季芳旭)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之久且崇尚传统文化的国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和人们精神思想上的不断进步,一些外来文化和习俗正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个说新鲜不新鲜,说久远不久远的节日如今越来越被我们所熟知,很多人都慢慢开始接受并过起了这个洋气的节日。近日,记者对不同年代成长的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听听在他们那个时代的爱情和对西方情人节的看法。
70年代的爱情

70年代的爱情 资料图
“我们那一代人啊,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吃的都是大锅饭,住的都是集体户,谈个恋爱恨不得跟做贼似的。偷摸见个面,能一起看个电影简直都是奢侈,而且那时候哪有什么这个饭店那个餐厅的。”另一位金叔叔这样告诉记者。

70年代的结婚照 资料图
通过采访,我们似乎回到了70年代的爱情里,真的就和电视剧中展现的情景一样,男女之间要保持距离,心中铭记毛主席语录,唱的都是革命歌曲……
80年代的爱情

80年代的结婚照 资料图
今年47岁的刘阿姨也有这样的体会。她说,“我们那个年代谈恋爱,可没有现在年轻人这么多娱乐活动,顶多一起吃个饭那就算约会了,吃完饭溜达溜达简直都太奢侈了,平时上班下班,见面也就休息天,而且也不是经常见面,家长管的也很严,不能随便出去,思想还是相对保守的。”

80年代的喇叭裤 资料图
大家口中80年代的爱情,基本都是这样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偷偷的开始背着家长买一些时髦的衣服,为了吸引异性的目光,男生穿着喇叭裤,再有辆二八自行车,和心爱的女生约会,用现在的话讲那可以说是“酷毙了”!
90年代的爱情

90年代的爱情 资料图

90年代的结婚照 资料图
“您还记得谈恋爱那会是怎么过情人节的吗?”记者向市民刘女士问道。刘女士说,自己谈恋爱那时候对“情人节”这个节日并不是很熟悉,她回忆说“我记得95年,我生了宝宝之后,开始慢慢听说了情人节,也一点一点了解了这是西方的一个传统的节日。”刘女士还说,虽然当时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宝宝了,但是老公在情人节的时候还是会给她准备礼物,她特别清楚的记得老公给她的第一个情人节惊喜是送了她一块手表,还是托朋友从香港带回来的,现在想起来都让她记忆犹新。因为那时候从香港带回来的东西可以说特别稀有,并不像现在物质水平这么发达。
千禧年代的爱情

千禧年代的爱情 资料图

千禧年代的结婚照 资料图
霍先生和白小姐是典型的80后小夫妻,结婚已有三年。在接受采访时,白小姐说“我老公他这人不是很浪漫,谈恋爱那会儿我们俩过的第一个情人节他送了我一个不是很贵的戒指,好像也就几百块钱。但当时他也是背着父母偷偷给我准备的,因为那时候刚参加工作,工资水平也没有像现在这么高。但我还是很开心他送了我第一个情人节的惊喜,所以戒指现在也还戴在手上。”记者好奇问道“那你们当时谈恋爱都是怎么样约会的呢?”白小姐说,那时候一起逛个街,吃顿饭,有的时候会和朋友们一起去KTV唱唱歌什么的,后来有了现代化的电影院,就会在休息天一起去看场电影,见面的时间还是蛮多的。当问及白小姐身边的霍先生时,透过他的话语,记者也着实感受到了霍先生的朴实和对妻子深深的爱意。他腼腆的笑笑,只是说了句,“只要她开心我就开心,我没啥要求,在我能力范围内我能给她的都给她。”
现如今的潮流爱情

当代人的浪漫 资料图

现在的结婚照
虽说情人节是大部分正处恋爱时期的年轻人必过的节日,但也有不少年轻情侣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一起过情人节。王先生是某驻延部队的一名边防官兵,接受采访时正在外执勤。他说,“像我们这样工作性质特殊的职业,哪有那么多时间陪在女朋友身边,更别说过什么情人节了。”在与王先生的交流中,不难听出他对女友深深的歉意,但他特别感谢自己的女友对他工作上的理解与支持。他自豪地说,“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我们是祖国的卫士,国家繁荣富强了,才有每一家每一户的祥和。”

浪漫玫瑰 浓浓爱意 季芳旭 摄
【编后语】社会发展迅速,现在年轻人的恋爱方式和娱乐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从曾经的害羞含蓄到如今的大胆奔放;从曾经的物质匮乏到如今的琳琅满目;从曾经的单一枯燥到如今的丰富多彩。人们越来越追崇时尚,看电影、喝咖啡、去酒吧、吃西餐等等,都是当今最热门时尚的约会方式。
2月14日这个情人节,如今已经真正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虽说它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它也见证了许许多多情侣和夫妻之间的爱情。大家都借着情人节表达了自己对爱人那份浓浓的爱意,不得不说情人节已然成为爱情里的“调味剂”。
在此,祝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