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吉林新闻 > 正文

纂组菁华迎国庆 学术璀璨献祖国

《中国学术70年回顾与前瞻》首发式暨专家座谈会观点采撷

2019-09-29  标签: 来源:吉网
  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27日,由省社会科学院、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吉林教育出版社承办的“《中国学术70年回顾与前瞻》首发式暨专家座谈会”在长春召开。

  该书由《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学术70年回顾与前瞻”专题栏目文章结集而成,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集中呈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总体镜像,是我省出版界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共同打造的学术精品。

  7位与会专家分别从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角度,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术的发展予以回顾、总结和展望。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构建的回溯与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研究员 于沛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的构建过程是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化、民族化、实践化的过程。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的实践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始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的构建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行,具有鲜明特点:第一,全面系统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将其视为一个严密的科学整体。重视其内在的理论联系,掌握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真谛,是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二,马克思历史理论具有与时共进的理论品质,构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中国形态要把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一般原则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相结合。其三,自觉地从以往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基本原则模糊的、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中解放出来,遵循“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史学理论研究原则。新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清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的歪曲,彻底摒弃宣扬种族主义的欧洲中心论,深入批判并清除其在中国史学中的影响,用唯物史观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在唯物史观指引下,新中国的历史研究硕果累累。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坚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使中国人民从科学的历史时空坐标中真切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呼唤新史学,加快构建中国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上日程,中国史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它的大繁荣、大发展。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70年:回顾与展望

  南开大学教授 王南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以一种更为开放和更为高远的眼光去回顾和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70年发展历程,对取得的成就做更为准确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其一,必须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解释世界,而首要的是改变世界这一要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的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双重诉求。解释世界须世界本身是决定论的,而改变世界则须世界是可改变的,要为人的能动性留下余地。这种双重诉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决定论与能动论的张力。几十年来国内学界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深化,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须对此问题有一个新的、更深入的探讨。在这方面,毛泽东的实践辩证法能够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其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对中国社会有一个再认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源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用西方的理论往往不能把握,因而必须创建适合于中国自身的社会理论。这一理论的创建,不能是空洞的哲学思辨,哲学需要参与其中,为之提供宏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又需要通过各门社会科学的经验观察来具体推进。通过这样一种再认识,方能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形态。其三,在价值理想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王国价值理想,虽源于西方文化传统,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已经逐渐本土化,如我们常用儒家的“大同”对这一理想进行描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把中国传统的价值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加以深度结合,一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真正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另一方面使得民族文化传统获得重建和新生。这样的哲学,才能真正触及我们中国人的灵魂,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杨晓慧

  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在于按规律办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探索和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砥砺前行的思想主题,贯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品格,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长为一门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世界眼光的科学,并在新时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总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这一时期科学化发展的基本任务在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在于建立起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创新发展。这一时期科学化发展的基本任务在于服务经济建设和顺应改革开放,主要成就在于确保了改革的正确方向,保持了社会大局的整体稳定,逐步建立起相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全面深化。这一时期科学化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主要成就在于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生全局性、根本性的改革创新。

  中国社会学70年回顾与前瞻

  吉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邴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社会学的主要学者围绕新中国土地改革、社会改造、民族团结、婚姻家庭等方面,努力推进社会学研究。1952年,高校调整过程中,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社会学学科和专业陆续被取消,社会学发展被人为中断。改革开放给社会学带来新生。1979年,国家恢复了社会学学科,并成立了中国社会学学会。40年来,社会学在中国逐渐恢复、重建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一,探索中国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路径,开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建设,认真总结挖掘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探索形成保持中国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其二,从中国现当代社会转型实践出发,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特点、模式,揭示中国社会新的结构变迁及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特点。其三,探索当代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其四,积极探索和解决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收入分配调整、扶贫脱贫、特殊社会群体等突出社会问题。其五,推进部门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社会学发展的多样性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其六,加强国外社会学研究与对话,推进提升中国社会学国际化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研究追踪时代发展,体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其一,认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理论;其二,努力聚焦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水平的矛盾及其解决对策;其三,积极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其四,不断深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的研究;其五,高度关注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变迁趋势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社会学70年的发展,经历了万象更新到曲折坎坷,再到恢复重建、繁荣兴旺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必将出现硕果累累的新的学术繁荣时代!

  中国7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教授 宋冬林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通常选择两种不同的实践路径。从所有制的角度看,一种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剥夺农民的方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建立起资本主义现代农业;另一种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方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建立起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看,一种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农业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另一种是通过计划机制实现农业资源的调拨和分配,建立起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土地公有制决定中国农业现代化不是走向资本剥夺农民的发展道路,而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合作之路。同样,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合作之路又必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关系从基于简单商品经济的个体生产方式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生产方式,然后再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从农地关系的强弱关联、农民与经济组织的强弱约束、农民与市场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强弱联系等的变化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变迁,其演进过程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矛盾运动的过程反映并始终贯穿着农村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和政治经济学逻辑。

  学术体系建构的演化过程与价值取向

  吉林大学教授 张福贵

  7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经历了一个“照着说”“接着说”“对着说”“自己说”最后要实现“一起说”的过程。这些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时代话语背景,而其内在的观念根据和动力机制则是学术研究面对古今中外文化资源、面对当下现实的态度,当然也包括学科的自觉与独立意识。这些因素的张力平衡关系,正是文学研究未来发展要重视的问题。首先,重视文学学科的独特性。文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是很有特殊性的一个领域,它在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历史性的同时,也具有传统性和个人性,而后者无疑是文学研究更应该重视的,只有清楚这一点,文学才能真正发挥其涵养人性、改善人性的作用。其次,理性地面对传统。传统应该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内容。对中国文学研究来说,要同时重视古代传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新传统,即一百年的新文化应该成为我们的小传统。最后,“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关涉传统与民族性的问题。中国特色不是简单的老传统和简单的中国国情,它是包含了人的现代意识、人类共同性的一种新的文化意识。世界意识绝不能在民族意识之外,不包含世界意识的民族意识注定是落后的、封闭的。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与民族的关系,才能理性、客观地对国外理论资源给出评价并合理借鉴。

  新中国农村发展70年回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党国英

  1949年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农业实际从业人员数量大量减少的背景下,依靠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动力,大幅增加了农业资本投入,显著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农业产出获得巨大增长。在中国农业主产区,主要谷物品种的单产是70年前的10倍左右。排除物价因素,中国农民收入在70年里增加了40倍以上。因农业经济的进步,中国人的总体营养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农业转移劳动力支撑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建立了全世界最齐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业品出口的主要国家。1949年后的一个时期,国家稳定和政治统一为后来改革开放形成的市场机制在全国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奠定了基础。各大区的农业资源配置以及较小范围的专业化协作,都显示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以及随后跟进的各项深化改革举措,赋予农民经营自主权,是中国农业成长的最基础动因。放活地方经济发展自主权,使地方政府获得了扩大城市经济规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巨大激励;同时,中央政府把农业成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对地方政府的“米袋子省长”和“菜篮子市长”的政绩目标制约,由此产生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在中国经济发展导向上微妙的力量平衡,使中国城乡经济保持了相对合理的结构。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中国农产品供应能力对市场变化具有足够弹性,这是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概括地讲,开放城乡市场、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在农业公共服务中发挥好政府组织资源的作用,是几十年来中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