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延河小学获全国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延吉新闻网9月30日讯(记者 韩丹)日前,在国家教育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延吉市延河小学推荐的《打造“147”模式 交通安全进校园》安全教育成果,荣获全国三等奖。
近年来延河小学坚持以“责任第一”,构建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四种渠道”作用,为交通安全工作保驾护航,以“七项措施”,打造安全、活力、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为总体思路,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良好局面,让安全知识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习惯。
坚持“责任第一”,构建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延河小学为做好交通安全常态化管理,坚持科学、适用、高效的原则,研究制定了符合学校特点的《延河小学交通安全工作制度》《延河小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全周查报告》等制度,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真正做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学校安全管理不留死角、无一漏洞。

交警在校门口维持交通秩序

学校斑马线体验区
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交通安全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与交警队联系,派人定期到校指导学校交通安全工作。学校与班主任、班主任与每位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落实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同时,学校将安全管理工作与教师评估考核紧密挂钩,因安全工作不作为,措施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出现交通事故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
因紧邻交通要道,交通安全形势复杂,学校构建了校长室、政教处、总务处、少先队和班级多层面管理,领导、教师、班主任和值班人员齐抓共管的立体教育网络,明确了从管理监督到教育宣传,各部门所分担的责任。安全领导小组围绕制度落实情况、各安全责任人上岗值勤情况和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情况等方面坚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整改问题。上放学时段学校实行教师执勤制加强学生出入管理,值周领导带领青年男教师组建的校园护卫队和门卫协同交警利用学校移动式“红绿灯”在校门路口执勤,维持交通秩序,随时纠正问题,给学生系上保险“安全带”。
发挥“四种渠道”作用,为交通安全工作保驾护航
发挥课堂教育渠道作用。延河小学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规划,在思品、班会等课程教学中,大力渗透交通法规知识教育。同时,学校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特点,自行编制了《延河小学交通安全教育校本教材》,从交通标识、安全过马路、安全文明乘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教育,实现“交通安全进课堂”。

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画

学生急救演示
发挥常规宣传渠道作用。“交通安全教育”是学校每学期开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班组织观看《生命安全高于天》宣传教育片、主题班队会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知识,做到安全教育从学生入校抓起。日常工作中,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学生晨会、黑板报等阵地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学校认真落实州、市教育局“安全相伴,平安回家”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知识入心、入脑。
发挥家校合力渠道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教育管理子女的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校恳谈会、校讯通、家长QQ群等载体,将安全教育扩展到学生家庭,积极与家长沟通,真正让每一位家长和学校联手一起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学生远离危险,降低道路安全事故发生。
发挥警校联动渠道作用。延河小学积极配合公安、交通等部门深化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助力交通安全教育。主动邀请交警进校园开展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请交管部门的干警到校做交通安全专题讲座。通过交通规则基本常识解读、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交通事故图片展览、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交通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增强了宣传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了教育效果。
实施“七项措施”,打造安全、活力、和谐的校园文化
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实践体验。延河小学校门入口设有交通安全体验室,定期对师生、家长开放。交通安全教育展板、体验拼装交通安全标识、应急安全电话对号入座、自救自护常识展板及模拟训练角、交通安全警示宣传片、交通安全教育手抄报、漫画、征文集,增强了安全教育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师生、家长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园西侧设有红绿灯斑马线体验区,每天上下学和安全教育课上,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遵守红绿灯指示、过马路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体验强化了学生安全意识,规范了学生文明行为,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操场西南角设有盲道体验区,学生在体验中体会到盲人的种种不便和盲道的重要性,既培养了学生关心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又增强了爱护公路设施等公共设施的意识。操场南角设有肇事车辆体验区,学生在模拟体验中能充分认识到安全带、逃生锤、灭火器的重要性,从而在生活中掌握应急知识,培养提升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假山处设有“模拟事故报警电话亭”,墙壁四周介绍了110、120、119、122等紧急事故报警电话的拨打方法,通过平时练习熟练掌握事故报警方法,提高了学生应急意识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

小交警指挥交通手势演练

交警指导小交警练习指挥手势
成立“小交警中队”,以点带面,交通安全教育全覆盖。延河小学通过开展“红绿灯下的小交警”交通安全实践活动,聘请交警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指挥手势培训,从5至6年级选拔了14名优秀“小交警”,传授、推广交通常识和手势。每天上下学时段着“小交警服”在校园红绿灯体验区指挥交通,对维护校园秩序,宣传法规,锻炼能力,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编排“小交警体操”,锻炼身体、交通安全教育两促进。学校体育组和音乐组精心编排了“延河小学小交警体操”,丰富了交通安全教育的途径。润物无声,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了交警指挥手势并懂得了其中的含义,时刻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提高了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编纂“斑马线之歌”,师生同唱,交通安全教育进心中。延河小学邀请省作家协会诗人蔡诗峰编写了交通安全儿歌“斑马线之歌”,学校各班每天下午第一节以“课前一支歌”的形式师生同唱,在每天愉快的艺术氛围里,交通安全知识进入学生心中。
开展“小手拉大手”,家校联动,交通安全教育进家庭。学延河小学发掘教育资源,对家长车辆登记造册,鼓励家庭有车的学生动员家长申请成为我校“交通志愿者”,在自家车上张贴“志愿者”标识,自我监督,并影响带动身边人主动避让校车和过马路的学生。通过“小手拉大手”,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最终带动全社会的目的。
“行走出一道风景”,弘扬美德,交通安全教育进社会。延河小学召开“行走出一道风景”交通主题班队会,开展“中国式过马路”讨论,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升了交通文明意识。学校发起“争做文明交通小志愿者”“文明交通校宣传员”活动,号召学生向家长及亲属、广大市民进行交通美德和法规的宣传,传播正能量,为“平安”延吉建设做贡献。
设计校服和书包,提醒车辆,交通安全标志戴身上。延河小学与厂家联系,聘请专人设计具有反光标识的校服,建议家长自愿购买具有反光标识的书包。学生穿着或背着带有醒目的标志的校服和书包过马路,可以提醒司机减速慢行或避让。按年级对校服逐年逐步更换,在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基础上,保证学生身上都戴有反光标识。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近年来延河小学坚持以“责任第一”,构建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四种渠道”作用,为交通安全工作保驾护航,以“七项措施”,打造安全、活力、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为总体思路,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良好局面,让安全知识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习惯。
坚持“责任第一”,构建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延河小学为做好交通安全常态化管理,坚持科学、适用、高效的原则,研究制定了符合学校特点的《延河小学交通安全工作制度》《延河小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全周查报告》等制度,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真正做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学校安全管理不留死角、无一漏洞。

交警在校门口维持交通秩序

学校斑马线体验区
因紧邻交通要道,交通安全形势复杂,学校构建了校长室、政教处、总务处、少先队和班级多层面管理,领导、教师、班主任和值班人员齐抓共管的立体教育网络,明确了从管理监督到教育宣传,各部门所分担的责任。安全领导小组围绕制度落实情况、各安全责任人上岗值勤情况和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情况等方面坚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整改问题。上放学时段学校实行教师执勤制加强学生出入管理,值周领导带领青年男教师组建的校园护卫队和门卫协同交警利用学校移动式“红绿灯”在校门路口执勤,维持交通秩序,随时纠正问题,给学生系上保险“安全带”。
发挥“四种渠道”作用,为交通安全工作保驾护航
发挥课堂教育渠道作用。延河小学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规划,在思品、班会等课程教学中,大力渗透交通法规知识教育。同时,学校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特点,自行编制了《延河小学交通安全教育校本教材》,从交通标识、安全过马路、安全文明乘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教育,实现“交通安全进课堂”。

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画

学生急救演示
发挥家校合力渠道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教育管理子女的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校恳谈会、校讯通、家长QQ群等载体,将安全教育扩展到学生家庭,积极与家长沟通,真正让每一位家长和学校联手一起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学生远离危险,降低道路安全事故发生。
发挥警校联动渠道作用。延河小学积极配合公安、交通等部门深化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助力交通安全教育。主动邀请交警进校园开展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请交管部门的干警到校做交通安全专题讲座。通过交通规则基本常识解读、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交通事故图片展览、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交通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增强了宣传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了教育效果。
实施“七项措施”,打造安全、活力、和谐的校园文化
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实践体验。延河小学校门入口设有交通安全体验室,定期对师生、家长开放。交通安全教育展板、体验拼装交通安全标识、应急安全电话对号入座、自救自护常识展板及模拟训练角、交通安全警示宣传片、交通安全教育手抄报、漫画、征文集,增强了安全教育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师生、家长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园西侧设有红绿灯斑马线体验区,每天上下学和安全教育课上,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遵守红绿灯指示、过马路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体验强化了学生安全意识,规范了学生文明行为,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操场西南角设有盲道体验区,学生在体验中体会到盲人的种种不便和盲道的重要性,既培养了学生关心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又增强了爱护公路设施等公共设施的意识。操场南角设有肇事车辆体验区,学生在模拟体验中能充分认识到安全带、逃生锤、灭火器的重要性,从而在生活中掌握应急知识,培养提升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假山处设有“模拟事故报警电话亭”,墙壁四周介绍了110、120、119、122等紧急事故报警电话的拨打方法,通过平时练习熟练掌握事故报警方法,提高了学生应急意识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

小交警指挥交通手势演练

交警指导小交警练习指挥手势
编排“小交警体操”,锻炼身体、交通安全教育两促进。学校体育组和音乐组精心编排了“延河小学小交警体操”,丰富了交通安全教育的途径。润物无声,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了交警指挥手势并懂得了其中的含义,时刻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提高了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编纂“斑马线之歌”,师生同唱,交通安全教育进心中。延河小学邀请省作家协会诗人蔡诗峰编写了交通安全儿歌“斑马线之歌”,学校各班每天下午第一节以“课前一支歌”的形式师生同唱,在每天愉快的艺术氛围里,交通安全知识进入学生心中。
开展“小手拉大手”,家校联动,交通安全教育进家庭。学延河小学发掘教育资源,对家长车辆登记造册,鼓励家庭有车的学生动员家长申请成为我校“交通志愿者”,在自家车上张贴“志愿者”标识,自我监督,并影响带动身边人主动避让校车和过马路的学生。通过“小手拉大手”,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最终带动全社会的目的。
“行走出一道风景”,弘扬美德,交通安全教育进社会。延河小学召开“行走出一道风景”交通主题班队会,开展“中国式过马路”讨论,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升了交通文明意识。学校发起“争做文明交通小志愿者”“文明交通校宣传员”活动,号召学生向家长及亲属、广大市民进行交通美德和法规的宣传,传播正能量,为“平安”延吉建设做贡献。
设计校服和书包,提醒车辆,交通安全标志戴身上。延河小学与厂家联系,聘请专人设计具有反光标识的校服,建议家长自愿购买具有反光标识的书包。学生穿着或背着带有醒目的标志的校服和书包过马路,可以提醒司机减速慢行或避让。按年级对校服逐年逐步更换,在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基础上,保证学生身上都戴有反光标识。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