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庄稼汉朴京勋巧手编织延边风情

2014-10-27  标签:庄稼汉 手艺人 民俗  来源:延边新闻网  作者:郑阿敏
 

孙阳/图

    穷途末路之际习得一门手艺,却仍难摆脱贫困的纠缠。在编织工艺品的道路上,朴京勋一路跌跌撞撞,有过希望、有过挫折、想过放弃,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从单一的中国结到如今的展现民族文化的朝鲜族民俗手工艺品,“巧娘”朴京勋编出东西的种类越来越多,信念也越来越坚定。“能够体现朝鲜族民族特色的挂件在延边地区很少见,我既然掌握了这门手艺,就要尽量发挥,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生活窘迫时 意外踏进编织门

    朴京勋曾是龙井市智新镇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依靠种地维持生活。2005年夏天,他前往四平市谋生。抵达四平后不久,他身上的600元钱就已所剩无几。一个庄稼汉到底能做些什么呢?面对陌生的环境,朴京勋茫然了。就在他以为自己穷困难当,只能离开四平时,一条招聘中国结编织学员的广告吸引了他。

    “男人也能编织中国结吗?”为了习得一门维持生活的手艺,朴京勋忐忑地拨打了中国结学习班的咨询电话,得到了肯定答复。“走进教室的一刹那,眼前的景象让我觉得很震撼。小小的教室里挂满了火红的中国结。”激动之余,朴京勋的脑子飞速旋转。“中国结在延边有没有市场?”“如果其中加入朝鲜族特色元素,能不能被大众所接受?”面对这些问题,他陷入了沉思。

    2005年10月末,经过几天的反复思量,朴京勋决定学习编织中国结。500元学费对当时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无奈之下,他硬着头皮向亲朋借钱,勉强凑齐了学费。

    “老师说我肯定能成功,因为像我一样,经过反复思考后才来学习的人很少,我觉得老师的这句话是对我最大的鼓励。”秉持着一定能成功的信念,朴京勋开始正式学习中国结的编织技艺。

    ◆不惧挫与败 昂首踏上编织路

    “要想编好中国结必须要手巧、心细,我是一个大男人,没有任何编织基础,总是笨手笨脚的,要学会这门技术必须多用些心。”没有编织基础的朴京勋有着一股认真劲儿和执着劲儿。

    从出租房到学习班,13公里的路程,未带冬衣的朴京勋每天都穿着单薄的秋衣,浑身发抖地往返穿梭。“我没时间去打工,坐公交车的钱没有,吃饭的钱也拿不出来。我曾经连续半个月没吃过一顿大米饭,每顿饭都是蒸土豆。”为了能够继续留在四平市学习编织中国结,朴京勋甚至让远在龙井市的姐姐帮他卖掉了家中仅剩的200斤大米,用以换取继续学习的费用。

    2006年春节过后,朴京勋怀揣着贷款来的5000元钱,从龙井出发,到四平市继续学习。通过3个月的刻苦钻研,朴京勋牢牢掌握了中国结的编织技巧,决定回家创业。为了拓展业务,掌握更多的技艺,朴京勋在沈阳市购买原料时,顺手购买了一对编织而成的金鱼和一串花生。回到家后,朴京勋照着样本研究了3天,掌握了金鱼和花生的编织手法。

    为了找到销路,朴京勋拿着辛苦编织的第一批产品:一串花生、一对金鱼和一个中国结,走街串巷,向龙井市的大小工艺品店兜售。然而,令朴京勋没想到的是,店家们对他编织的手工艺品并不感兴趣。

    2006年6月,朴京勋来到延吉市。白天,他“猫”在出租房里编织工艺品,晚上,再拿着做好的工艺品到北大市场兜售。“不好卖,虽然很多人喜欢这些工艺品,但真正肯花钱购买的人却很少。”同年11月,因无法卖出工艺品,朴京勋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不得已,他放弃了编织、出售工艺品,开始靠打工维持生活。

    此后的一年,朴京勋都没有编过东西。“真的灰心了,没想到编织工艺品这条路这么难走。”2008年,朴京勋因生活窘迫,准备变卖一些家当,偶然翻出了当年购买的编织材料。“一大包材料估计能卖几百元,可是几百元花完了怎么办,我还是没钱啊。”看着尘封一年之余的编织材料,朴京勋感慨万千,决心捡起老本行。

    没有柜台、没有店铺,他就用双肩挑着各色的小挂件,走街串巷吆喝着卖,这一次,他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甜头。

    ◆融民族特色 放眼瞭望编织梦

    2009年,朴京勋凭借着编织手艺,偶然结识了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他让我尽量将朝鲜族的民族特色融入到工艺品中,因为只有这样,民俗工艺品才会有销路。”受到点拨后,朴京勋立刻回到家中,对朝鲜族的民族特色进行研究。

    几天后,朝鲜族民俗工艺品——顶水罐在朴京勋的手中诞生,此后,辣椒串、玉米串、蝴蝶、苹果、簸箕等接踵而至,挂满了他的出租房。

    “编织手工艺品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了编好一个巴掌大小的簸箕,我研究了3个月,失败的次数多得数不清。”失败乃成功之母,时至今日,朴京勋已成功研究出了30余种工艺品的编织方法。5月17日,朴京勋参加了吉林省首届旅游大集,向省内外游客展现朝鲜族民俗特色手工艺品。“之前,我的产品都是在州内销售。没想到,那次去长春,竟然有4个人想与我合作。现在旅游业发展了,旅游产品有了销路,我觉得,我编织的工艺品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朴京勋告诉记者,虽然他如今的生活还不富裕,但是他坚信,他编织的工艺品会越来越受欢迎。

    “现在,我舍不得这些东西了,既然我学会了这门技术,我就要坚持下去,向国内外的人展示朝鲜族的民族特色。”朴京勋说。


【责编 王春荣】



分享:
更多
版权信息:如需转载,请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延边新闻网》
记者:郑阿敏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