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30余万元存款变理财 利息没拿到险些赔钱

2014-08-14  标签:险些 利息 存款  来源:延边新闻网
    延吉市民郑先生到银行存款,在高回报诱惑下,竟将巨款买了某寿险公司的保险理财产品。当郑先生想要取钱时,非但没能拿到对方介绍的收益,反而还要面临高额的违约金。

    高回报诱惑 存款变理财

    2012年,郑先生准备将在国外打工积攒的30余万元存成定期存款,当年5月,他到延吉市一家银行网点办理定期存款业务。办理过程中,一名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人向郑先生介绍了一款新业务。

    “如果办理该业务,30余万元每年预计可有8万元左右收益。”这让郑先生心动。在该工作人员的介绍下,郑先生同意办理该业务。

    随后,该工作人员全程帮助郑先生办理了业务,并让郑先生在单据本人签名部位确认签字。

    2013年12月,郑先生因有事急需用钱,想取出之前“存入银行”的30余万元。郑先生认为,距离存款已经一年有余,每年可得利息8万元左右,算上本金已有近40万元。

    可当他拿着“存款凭证”到当初办理“存款”业务的银行网点取款时,网点工作人员竟告知郑先生持有的并不是该行的存款单,而是某寿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单据,如果想要取出全款,郑先生只能到该寿险公司办理。

    听完银行工作人员解释,郑先生随后找到该寿险公司,该公司工作人员告知,郑先生去年一年的分红仅为2000元左右,如郑先生想要取出这笔钱,需支付保险公司违约金1.8万元后,方能取出此款。

    “存款变成了理财产品,如今想要取钱,不仅没得到当初介绍的高额回报,反而需要赔偿保险公司钱,这算什么事?”郑先生说。

    投诉到消协 问题得解决

    为了取出自己的钱,郑先生与保险公司协商,但双方最终无法达成共识。无奈郑先生到延吉市消费者协会投诉。

    工作人员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当时给郑先生办理该业务的工作人员确实是该储蓄网点工作人员,但给郑先生办理业务时,该工作人员已经退休,并在保险公司做起业务员,而现在已无法与其取得联系。由于郑先生当时办理该业务时,所有的票据均由其本人签字确认,因此说其完全不知情就办理保险依据不足,认定储蓄所和保险公司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欺诈消费者也比较牵强。

    鉴于此种情况,消协工作人员对双方展开调解。经消协工作人员与保险公司多次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保险公司全额退还郑先生所缴纳的保险费30余万元,合同终止。

    “现在在市场上几乎每家保险公司都和银行合作,在储蓄网点派驻业务员。市民在存款时,多在不了解业务的情况下发生‘被保险’现象,甚至签完字走出银行之后,都不知道自己买了保险产品。为此,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银行办理业务时,一定要详细了解自己所办业务具体情况,不要盲目签上自己的名字,一定要看清自己填写的是保单还是存单。”延吉市消协副秘书长许真说。

【本网责编  魏玉华】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